当前位置:健康公益网 > 新闻 > 资讯 > 正文
健康公益网讯 水清沙白的大亚湾,六台核电机组倒映在海面,岭澳核电站的4台机组与大亚湾核电站的2台机组就像相互守望的姐妹般,共同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也是中国民用核电的起源之地。
在1994年5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投产之后,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独立建成核电站,成为了国家和民众心中的一个期待,也聚焦着国际舞台的目光。于是,1997年5月,岭澳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外国人主导、中国人跟跑的场景已经是过去式了,这一次,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建设。
中建二局凭借着在大亚湾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家和业主的信任,开始独立承担岭澳核电站一期两台机组常规岛、联合水泵房和附属工程土建施工任务,实现了从配角到独立自主的历史性跨越,在舞台中央当起了主角。
“简直难以想象”
1997年9月,岭澳一期常规岛及联合水泵房正式开工建设,不再是大亚湾建设时期的中外“联核军团”模式,而是完全的中国自主建设,只有少量的外国专家扮演着技术顾问的角色,然而,外国专家却总被中国智慧折服。
1998年底,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联合水泵房的施工也进入到了蜗壳这一核心部位的施工阶段。蜗壳结构形状为渐变截面螺旋状,逐渐张开,逐渐变圆,因形状像蜗牛壳,所以称之为蜗壳。面对这个形状怪异的“蜗壳”结构,中建二局的项目团队却面临着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为与大亚湾核电站选用设备不同,进水道形状也有很大变化,“蜗壳”结构也有所不同,其特殊的形状结构导致所有的钢筋都不在一个平面内,以至于钢筋配置无法在电脑和图纸上予以显示,与设计院多次协商也无法提供配筋图。
“如果不改变设计,你们将无法进行施工。”法国专家强烈要求改变设计,可是当时在国外订购的蜗壳模板已经到货,而且要改变设计的话,工期也不允许,一切看起来无计可施了。
项目团队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没有图纸我们怎么施工?”一句嘀咕让所有人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会议室安静的让人害怕,沉默仿佛要压得人喘不过来气。“我们能不能先做一个模型”,终于有人小心翼翼的打破了沉默,气氛慢慢的热烈了起来,这一讨论就是好几天,会议室的桌子都快拍烂了,屋顶都快被掀翻了,角落里的饭盒也堆成山了。
先在现场做一个1:1的蜗壳模型,比照模型一根一根地进行钢筋加工,加工一根安装一根,最终,项目团队拿出了方案,这样一个“土办法”最后竟然奏效了。
钢筋车间争分夺秒,加班加点用12天时间按照进口模板的形状和尺寸搭设好钢筋笼,随即全力投入到钢筋制作上去。由于大部分弧段都不是标准圆,走向难以计算和控制,那就先用钢尺量,在钢筋上画点、弯弧,然后再绑上去比照,再抬下来弯曲修正,再比照再修正。加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先弯曲弧型后再进行侧面弯曲,但钢筋普遍长度为12米,弯了圆弧后上面翘起高达6米,侧面弯曲时无法固定。那就搭设平台,一个5米高的三层脚手架,工人站在上面把扶住上翘的钢筋。根据钢筋长度和弯曲方向的不同,逐根变换弯曲机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加工。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点一点调整,一根一根加工,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奋战,接近10吨的169根钢筋在钢筋笼上成形。有20年核电站施工经历的法国专家康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说:“这种设计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加工方法全世界也仅此一例,简直难以想象。”
用中国智慧解决完钢筋问题让外国专家折服,可真正让外国人信服的,确实源自一场关于进口模板的“冲突”。
“绝对没问题的模板”
就在中建二局项目团队在没有配筋图的情况却要解决钢筋制作、绑扎问题的同时,一场关于蜗壳进口模板“冲突”也爆发了。当时蜗壳的模板是花130万法郎从法国进口的,一套模板需要周转四次,完成四个蜗壳的混凝土浇筑。
“模板质量绝对没问题!”法国供应商一口咬定。
“可是确实是长了4厘米,这是我们组装了两次的结果。”中建二局团队成员也不甘示弱。
“那肯定是你们的技术问题,组装出了错误。”法国供应商对他们提供的模板质量有着坚定不移的自信。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原来,进口模板运抵工地后,业主指示要等供应商来后一起开箱验收。这一等就是半个月。开封验收后,项目团队组装完成后发现比设计长出了4厘米,这下他们犯起了嘀咕,按理来说不应该出现这种问题的,难道是组装错了?于是又组织人员组装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的,于是当即报告了法国工程师,于是这才有了开头双方争执的一幕。
“如果你们认为是我们组装的错误,能不能在你们的指导下重新组装,谁的错误,谁承担责任。”在与业主和法国供应商的沟通会上,项目经理陈坤厚说到。最后双方商定,重新进行组装。
为此,法国供应商专门从国内派来了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组装,结果与我们组装的结果完全一样。从此,法国专家对我们刮目相看。
为了抢回因为模板制作质量问题整整耽误了的20天工期,钢筋工、木工和三队员工战晴天、斗雨,夜以继日地拼搏,一个月干了两个月的工程量,终于按计划完成了进水口混凝土浇灌。
一套“绝对没问题”的模板,一场不服输的较量,让中建二局的核电建设者让外国专家信服,也让中国的核电建设技术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在后续的施工中,中建二局的团队做到了当年在大亚湾核电外国队伍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感谢你们,中建二局”
在1999年初,常规岛循环水GD廊道混凝土浇灌完成后,项目团队就面临廊道试水这个核电施工的难题之一了。业主要求试水在3月底一定要做完,为实施核岛穹顶整体吊装计划开路。后门已关死,面临的只有背水一战。
在外国人主导的情况下,大亚湾核电站的廊道试水试验就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现在要独自面对这个“拦路虎”,中建二局项目团队小心谨慎、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廊道模板做的很好,混凝土浇筑质量也没有出现有害裂纹,这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剩下的就是关键的问题了,封堵好廊道,做到不漏气不漏水。
很快,耗费项目团队无数心血的第一次封堵试水就失败了,我们一定不能像大亚湾那样曲折反复,失败反而激起了项目团队的热血。可是接下来的几次还是失败了,失败的情绪在每一个人身上开始蔓延,我们能做到吗,有的成员开始怀疑了,连外国专家都打着提建议的幌子开始了冷嘲热讽。
“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如外国人吗?”总结会上,项目经理的第一句话就勾起了大家不服输的劲儿。“我建议加强堵头板的刚度”“我觉得应该加大外围的支撑”“内衬也需要调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冷静分析。
总结失败经验,制定了采取多种措施、刚柔并济的方案,密封、试气、注水、加压,每进行一步,现场成员的心里就一阵颤抖。3月24日,随着压力一步步提升到位,试水试验一举成功,压在所有人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外国人又一次被中国智慧所折服,业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东核电报”这样报道:“二核工程1998年第三里程碑——1号常规岛循环水进排水管(IMXGD廊道)试水较原计划工期提前7天完成……总泄流量大大低于技术规范要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业主工程部经理严柏敏十分高兴地说:“感谢你们,中建二局。”
到后来的岭澳核电二期,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吴荣再一次对水压试验进行升级,由整条廊道试水改进成分段式试水,并设计了伸缩缝水压试验装置。过去的试水试验相当于一次性给人做全身检查,改进后的方法相当于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来检查,也将试验费用由原来的310万元降低到50万元,缩短工期3个月。事实证明,我们不仅能自己建设核电站,还能比外国人建的更好。
在岭澳核电站的建设中,中建二局完成了由甘当配角到独立自主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中国核电的一次质的跨越,圆满完成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岭澳核电站提出的“一定要做好自主化、国产化这篇文章”的指示。在岭澳核电站,中建二局也形成了科学、严格、现代化的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核电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程度;培育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核电管理风格,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核电施工管理队伍。(涂志梁)
健康公益网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健康公益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健康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